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在胃黏膜上发现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螺旋形、微需氧,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生长缓慢,营养要求苛刻。它会降低胃内的酸度,使原来不能在胃内存活的细菌得以繁殖,破坏胃粘膜,使胃酸腐蚀正常组织,溃疡经久不愈。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正是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杆菌通常通过直接接触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而实现人际传播。也可能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大多数患者在感染早期没有任何症状,部分可出现急性胃炎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典型症状为患者出现慢性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晨起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这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即慢性胃炎。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防止感染。感染者需要积极治疗、定期体检和复查,以避免感染别人。最常见疗法是使用一种可减少胃酸生成的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有时也联用次水杨酸铋消灭感染。给予兰索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或埃索美拉唑数种质子泵抑制剂其中之一。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腹泻、便秘和头痛。也可使用数种不同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四环素。这些抗生素均可能改变味觉并导致恶心,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可能导致腹泻。水杨酸铋可能导致便秘,以及舌头和粪便发黑。

幽门螺杆菌发现以来,螺杆菌与人和动物胃肠道细菌致病性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已有研究发现,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大黄、板蓝根、五味子、乌梅等药物,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素的中药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柏等植物中提取而来,多年来用于抗菌消炎,特别是肠道、胆道感染等。
研究者们发现,黄连素联合三联杀菌方案能有效治疗顽固性胃炎患者,并起到杀菌作用,而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黄连素亦有一定疗效。黄连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也得到临床验证。但在儿童中的临床研究鲜有报道,研究者们通过小鼠造模,给予黄连素干预后,与标准三联和含铋剂的四联方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标准三联杀菌方案的总根除率为55.0%,黄连素联合标准三联杀菌方案Hp根除率为77.5%,含铋剂四联杀菌方案Hp根除率9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三联方案基础上加入黄连素后可增加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虽较含铋剂组略低,但也证实黄连素有一定的协同抗菌作用,能增加根除率。为了证明黄连素的这一作用,研究人员又设计了体外抑菌实验来验证这一结果,通过琼脂稀释法来测定黄连素在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中的抑菌效力,结果显示黄连素单药对幽门螺杆菌标有抑菌效力,其MIC为12.5mg/ml。这一结果证实了黄连素的抗幽门螺杆菌标作用。也有学者做了机制分析,认为其可能机制为抑制幽门螺杆菌标细胞内对葡萄糖的氧化反应,从而使病菌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凋亡,但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黄连素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在小鼠实验得到验证,为其在儿科临床应用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儿童体内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地区等是否仍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以及对耐药菌株的作用效力,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是否存在优越性等,均需后续进一步开展实验和临床研究。
参考资料:
1、https://www.msdmanuals.cn/home/digestive-disorders/gastritis-and-peptic-ulcer-disease/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
2、https://rs.yiigle.com/CN115454201904/1129180.htm